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欢迎光临! 我要留言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走近宗师 >> 诚心求艺得真传——记乔松茂 >> 阅读

诚心求艺得真传——记乔松茂

来源:广东乔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浏览:786

作者:严翰秀著
来源:《太极拳奇人奇功》(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990年5月,我到河北永年县采访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后人,经人介绍与乔松茂相识,在这次采访和以后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诚心求艺得武式太极拳真传和苦练拳艺方面在青年一代中可说是少见的。

  诚心求艺

  乔松茂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现在邯郸地区工作。他从小体弱多病,父母备加怜爱,就叫他从师学拳。9岁时,乔松茂跟舅父张惠侠(字汉杰)学拳。乔松茂的父母均是黄埔军校学生,张汉杰是原南京国术馆的毕业生,后在黄埔军校当国术教官,张汉杰曾救过周恩来,在武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传授给乔松茂的是少林拳、通臂拳、黑虎拳、六合拳等。练拳使乔松茂的体格渐渐变得结实了。读完中学后,乔松茂于1971年到邯郸县插队,后安排到中药门市部当司药,到县电影公司和地区礼堂当放映员。1984年,乔松茂调到邯郸地区科技情报所。虽然工作多变,但从没有影响乔松茂的学拳练拳。

  插队后,他一面继续练拳,一面寻师访友。邯郸市有一位拳师叫米孟久,见乔松茂这样痴迷武术,便对他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叫李锦藩,会武式太极拳,你如果喜欢,可以跟他学。”米孟久把李锦藩的情况一一告诉了乔松茂。李锦藩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的族曾孙,从小得到李亦畲之子李逊之的传授,是李家拳艺的一位代表人物,于1953年和1957年分别被错定为现行反革命和右派,虽然他一直不断地申诉,但当时还未得到改正,一直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他原是数学教师,后来被临时安排在一个单位当守门的值勤人员,生活很艰难,很少有人与他交往。乔松茂与李锦藩一见面,非常投缘。乔松茂十分同情李锦藩的处境,李锦藩也了解乔松茂的身世。乔松茂提出要拜师学艺,李锦藩表示愿意将拳教给他。1972年,乔松茂开始学武式太极拳,每天下班后,乔松茂即到李锦藩处,李锦藩一招一式地教他。由于李锦藩的处境不好,加上当时的政治气候,人们学拳还不是很公开的,李锦藩也未教其他人。

  乔松茂一面学拳,在经济上周济老师;一面四方走,向有关部门反映李锦藩的客观情况。到1980年,政治环境有了变化,经过乔松茂的努力,有关方面对李锦藩过去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核,摘掉了李锦藩头上的“反革命”、“右派”两顶帽子,李锦藩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李锦藩对乔松茂为此事所作的努力很感激,师徒情谊越来越深。

  李锦藩的政治问题改正后不久即退休回老家永年广府镇居住,临行前,李锦藩对乔松茂说:“武式太极拳,我都交给你了,就看你自己练了。”乔松茂说:“以后我每周周末到您家一次,继续学拳和聆听您的教诲。”在李锦藩退休的十年中,乔松茂几乎每个星期六下班后都骑着自行车到广府镇向老师学拳。邯郸市离广府镇有60多华里,要骑行两个小时。每次在老师家学拳一天两夜,星期一早上再骑车赶回邯郸市上班。李锦藩见乔松茂如此地诚心诚意,很受感动,晚上常常教他到凌晨。李锦藩没有儿子,就把他当儿子待。

  这样,乔松茂学了两年,一天,李锦藩说:“武式太极拳,我都教给你了,以后你就不要来了。”乔松茂说:“您教我拳是我师父,您教完了,还是我的师父,我来一是学拳,二也是来探望和侍候您。”

  李锦藩被乔松茂一如既往的真诚感动了,他找到李逊之的儿子、本家叔叔李泽堂,讲了乔松茂学拳的情形,认为孺子可教,并征求李泽堂的意见,对乔松茂的拳艺要传授到什么程度。由于历史和门派的原因,李家拳艺是不轻易外传的。李泽堂说:“先教他五成功夫吧。”李锦藩遵照叔叔的意见,对乔松茂的学拳增加了新的内容。乔松茂一学又是三年,他觉得这三年的学拳效果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5年,李锦藩又对乔松茂说:“武式太极拳,我已教完了,你的工作忙,社会活动多,孩子又小,今后就不要来了。”乔松茂说:“您教我拳已十多年了,我离不开您,就是不学拳,我也要来侍候您。”乔松茂照样周末来老师家,继续诚心求艺,并多方照顾、关心老师。

  经过十多年的相处,李锦藩深深地了解了乔松茂。俗话说,徒弟找老师难,老师择徒也不易。李锦藩觉得应该继续将拳艺授给乔松茂。他又找到李泽堂商量,李泽堂召集李氏家族有关人员开会,决定将武式太极拳的七成功夫教给乔松茂。李锦藩对乔松茂的学拳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一晃又过了两年,乔松茂照样诚心诚意,孜孜不倦地学拳,对老师更加敬重。李锦藩说:“李家的拳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很少传外姓人,原因之一是未选择到合适的人,如今乔松茂这样诚心学艺,可以将应传的东西全部传给他。不能让拳艺到我们这一代绝传,如果在我们这一代绝传,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将李家家传的武式太极拳全部要领、要求传给乔松茂,要求乔松茂做到如果今后李氏家族的人要学拳,他不要保守,要将全部的东西交给李氏家族的人。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李锦藩郑重地将李氏家族的意见告诉乔松茂,乔松茂听了,非常感动,当即向老师保证,坚决按李氏家族的意见办。就在这一天晚上,李锦藩和乔松茂彻夜未眠,李锦藩将武式太极拳的关键要诀一一传给了乔松茂,并亲自示范给乔松茂看。李锦藩说:“该传的东西都传给你了,我不是历史的罪人了,今后你能不能传下去是你的事了。虽然真东西传给你了,但是你能不能练到身上,用到你的身上,要靠你自己悉心体认,默识揣摩了,这得花大量的心血,光理论上懂还不行,要运用到自己的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功夫。”乔松茂见老师这样语重心长,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对老师说:“您放心,我今生今世无别的追求,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一定把李家的拳好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要发扬光大。”

  李锦藩因协助乔松茂筹备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的工作,积劳成疾,于1991年8月2日去世,去世前,他把自己得到的上辈李家先人传授的练功要诀、心得体会及李家所传的拳械文稿一起交由乔松茂保存,并写下遗书,说乔松茂是他的接班人,是李家武式太极拳的传人。

  苦练拳艺

  千百年来,追求高深武功的人不可胜数,但真正练到上乘境界并有所创造的代不数人。乔松茂为了提高拳艺水平,在学拳的各阶段中,严格按照老师的口授身传,认真体会,刻苦练习,从不马虎苟且。

  乔松茂在学拳中很注重钻研拳理拳法,不是单纯的一招一式的练习动作,对每一招式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并体会它的内涵,弄清它的实际意义,不糊涂浑噩。

  练拳下苦功是很辛苦的。长期以来,他每天早上5时起床,一般练拳两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练拳上了。他不懂搓麻将,不打扑克,也不抽烟,不喝酒,平时一有空就思考拳的问题,久之形成了习惯。

  武式太极拳中的“懒扎衣”是个著名的打手拳式,相传第三代传人李逊之常常用绳子连着固定自己的脖子和手,不用伸缩就能发放人。李锦藩跟他学拳时就被他这样发放过。李锦藩在弥留之际,躺在床上双手还举着“懒扎衣”的起承开合。乔松茂也花很大功夫去悉心体会。有时从老师处学拳回来,睡觉时还举着手,他妻子见他睡了还举着双手,便把他的手压下来。但不一会儿他又下意识地把手举起来。妻子担心他练拳过了影响身体,他笑着说,不会的。有时做家务活,也穿插着练拳。孩子出生后家务繁重,他下班回来就抱着孩子在走廊里练基本步法,思考着内气的运转。

  特别是李锦藩老师把武式太极拳的真谛传给他后,他练功有了豁然贯通的感觉,感到练一遍拳长一遍功,练拳一日,技精一日。

  乔松茂体会到,练拳要出效果,心静特别重要。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常有很多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往往在练拳时杂念袭上心头。他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在一些使人心烦的事袭扰时。他总是想“太极拳乃天下之至理”,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收获,于是,便逐渐平静下来,专注地练拳。

  武式太极拳重内不重外,不注重招式而重气势。一些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水平老是提不高,本人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往往就向招数方面寻找,结果,还是徘徊不前。乔松茂在熟习招数着法的基础上注重接劲打劲,从自己的身法、内劲、内气、丹田的运转等方面去寻找,从内在的方面去寻找。按李氏家传的练拳要求,做到周身一家脚手随,就算具有了七成功夫。乔松茂在练拳中努力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在周身一家脚手随的基础上探求更高深的境界。

  在推手方面,乔松茂认为,推手不要拉拉扯扯,要注意接住对方的劲、两劲相接,顶是相对的,有度的,自己的意识要用在与对方相接处。接劲时,要守住自己的“疆土”,不丢不顶。要多做腰腿动作,这是劲的本,力的源,运化的所在,这就叫一寸动,力无穷,一尺八,强弩末。如果推手过于软,就守不住自己的“疆土”,也接不住对方的劲,就会该开不开,该合不合,该虚不虚,该实不实,就会粘走不灵,那是双重之病。患双重之病就必为人所制。

  乔松茂得到真传,学功路子正确,在推手上很有造诣,不少拳友闻名来与他交往。有的上门来切磋拳艺,有人见他年轻,才30来岁,对他的功夫颇不以为然。有一次,一位朋友陪他的老师来到乔松茂家,乔松茂热情地招待他们吃饭,那位老师是一外家拳门派的传人,说:“我们先交手,后吃饭。”乔松茂平常不轻易与外人交手,只在不得已时才与人搭手,再三推辞,对方坚持要切磋试手。两人便在家中的小厅里搭上了手。对方一搭上手便想变换虚实换手发劲进攻,但乔松茂一上手便接住对方的劲,跟住对方的劲,对方退不得,也换不得劲,尽出背势。乔松茂并不发劲,连续三次都一样封死对方,对方感到迷惑不解,说:“你能不能发劲打我一下?”乔松茂说:“怕你吃不住打。”两人松开,乔松茂发了一个劲,他看了不解说:“你们的拳怎么是这样的?”据说,这位拳师走过不少地方,从未碰到过像乔松茂与他交手的这种情况。

  乔松茂说,武式太极拳的发劲,要先练拥、撞,最后练漂。所谓撞就是对方力刚施于我之皮里膜外,我劲已匝彼全身。集中全身之力并加上借到的对方的力,得机得势于一刹那间一触,彼自腾空跌出,必要时打击对方的重要穴位挪动不稳即收手,万不得已时才发劲放人,贸然发劲,被发放的人会有一定的危险。乔松茂牢记李锦藩老师经常告诫他的一句话:“名声是养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讲究武德,掌握分寸,点到为止,让人明白,就达到了切磋的目的。这是乔松茂在与人交手时对自己的要求。

  乔松茂说,常见一些人推手时,失势一方或面红耳赤,或心怀不满,存心报复,这是不利于提高技艺水平的。取胜一方不必盛气凌人,洋洋得意;失势一方也不必耿耿于怀,要用心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失势而败,求出其原因,才能有所长进。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的胜负才能认识自己,正确评判自己,在原有的拳艺基础上提高一步。因为现在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学武术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了较高的修养和能容天地的胸怀,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真谛。

  广交宾朋

  1987年,乔松茂萌发了外出访名师、了解太极拳源流的想法,决定自费到武当山、赵堡镇、上海等地。李锦藩知道后,对他很支持,说:“你要在掌握本门技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技艺,访名师,拜高朋是必要的。”行前,李锦藩对他还不大放心,就在自己家里对乔松茂的功夫进行了一番测试。经过试手,李锦藩说:“你粘走功夫不错,特别是跟劲跟得很紧,你可以到外面去见见世面了。”李锦藩又说:“关于兵器方面,我已传你四剑法、四刀法,但还不够,我现再传你反四刀法,这反四刀法有独特的妙用,你学会后,更要注重武德,遇明师要虚心请教,不可恃技欺人。”

  乔松茂在武当山时,见到了老道郭高一,互相行拳交流,郭道长对乔松茂打的武式太极拳提出了坦率的意见。在赵堡,乔松茂拜会了武禹襄的老师陈清萍的曾孙,陈清萍的后代得知是武式太极拳的后人来访,十分高兴,召家人济济一堂相叙。赵堡村还组织村中有名的拳师表演给乔松茂看,乔松茂也把师传的太极拳打出来,互相观摩交流。赵堡太极拳第六代单传人陈敬伯的后代、赵堡太极拳第14代传人陈学忠对乔松茂说:“你打的拳是祖师陈清萍所传的赵堡太极拳的最后阶段的练法,现在这里这样练的人不多。”

  乔松茂南北走了一圈,结交了很多朋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全国太极拳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当前全国太极拳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他今后在较大范围内发起和组织太极拳活动作了准备。

  1987年,在地区领导、体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发起筹备成立“邯郸太极拳研究会”,并任筹备组组长。本着更好地开展太极拳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工作的宗旨,广泛联络邯郸地区各流派传人及各地的太极拳组织、名家及永年籍太极拳名家傅钟文等人任顾问,有关领导和杨、武两式太极拳传人任正副会长,乔松茂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1989年,乔松茂向邯郸地区行署建议组织旨在增进国际间太极拳界的友谊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得到省地领导的重视和采纳。筹委会安排乔松茂负责联络国内外各派太极拳名家和传人这一关键性工作。乔松茂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及其影响,在短时间里联系了国内六大流派的太极拳名家和传人,联络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组织。在国内,他先后登门拜访和邀请了陈、杨、武、吴、孙、赵堡六个流派的太极拳名家、传人傅钟文、马岳梁、吴英华、孙剑云、冯志强、陈正雷、浦公达、刘积顺、王海洲等人。大会召开时,他所邀请的名家全部到齐,国外来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国内外代表共309人,是国内召开的较大型的国际武术会议。会后,乔松茂受到了邯郸地区的表扬和嘉奖。

  乔松茂通过参与组织这次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继续多做工作,为太极拳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结束后,他又着手筹备中国武式太极拳社,并在日本、美国一些国家设立分社,各地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推荐他任社长。

  李锦藩生前说,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中有两人向社会推广武式太极拳有大的贡献,一是郝为真,一是乔松茂。从乔松茂所得的真传以及他为推广太极拳所作的努力看,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采访于1990年至1992年)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或发表评论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7-2024 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所有的权力保留. 网站制作 : JohnJX